什么是学校
——在春晖中学2020学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李培明
2020年8月31日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谢谢大家一大早站在这里参加2020学年的开学典礼,开学对初来乍到的新生而言还有些新鲜感,但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更多的认为只是一种仪式,事实上很多事情还是需要有仪式感,凡事总有一个起头。
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上,我想讲讲“什么是学校”。这实际上说不上是一个问题,有人会说谁不知道什么是学校,但俨然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也只是谈谈个人的想法。
学校存在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古今中外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它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同学们从小学读到高中,对于学校长什么样子已经非常熟悉了,觉得学校间的长相非常近似,更多的是学段与年级的不同。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大家能花一些时间去作一些了解,对于新生来讲尤其必要。发现一所学校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你适应环境并开始新的学习的必要准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你要在这里学习生活三年,放弃一点“小我”,学会适应,熟悉、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学校,对于你的身心成长帮助很大,也能让你的内心更踏实、更安宁。这三年中你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还是能融入其中是奠定今后人生的重要基础,对于你、对于学校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正是因为有了学生才有具有了生气,学校也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成长才充满了活力。
走过一年,长大一岁,广大的高一新同学凭借其初中时段优异的成绩迈入了春晖中学,高年级的同学依次上升了一个年级。以时间为轴,在学校的我们无疑是以学习为主学业为重,所以很久以来,关于“什么是学校”最朴实最通俗的回答是“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在校园里,先生(老师)要“读书”,先读书,再教书;在校园里,后生(学生)要“读书”,想成人,必读书。
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恰恰是学校应该解决的问题,而现在的学校离“读书”有多遥远,我们是否真的抵达了“读书”的境界又是另一层面的问题。所以当年经亨颐校长提出了“求学何为”的命题。我还记得自己当年入读春晖时的情景,从家里到学校要步行近30里,每次放学回家或返校都是如此,当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步行上学,除了交通不太方便这一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的拮据,舍不得花一两元钱的路费,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也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可以说,当时的条件远不及今天,当时考入春晖,考上大学的相对难度也远高于今天,即便如此,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仍然不是十分明白为什么要来学校,为什么要读书,在学校自己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尽管家长和老师都会告诉你或大或小或直白或深奥的道理,但对于青春年少者来说,这些道理仍然显得空洞与有些乏味。正像我们现在一些班级墙报上张贴的同学们心仪的大学名称一样,因为很多时候它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因为很多时候它敌不过一场游戏的“精彩”,敌不过人性中固有的惰性。青春是美好的,充满朝气与活力,同时也伴随迷茫与困惑,然后,有的人青春的“放飞”成了自我颓废。学校的使命就在于引导与帮助,从而让我们共同变得目标更坚定、意志更坚毅、行动更坚实,学校应该使更多的人收获进步的喜悦、成长的获得,积聚生命的能量,升腾起生长生命的希望。
学校也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场所,是一个容错纠错的地方。对于一个成长期的学生来说,认知与理解的偏差是常有的事,远大目标与实际行动似乎永远存在那么一点距离,心情澎湃时的热情与行动时的迟缓,甚至消极时有发生,青春自我与社会群体内心的冲突也无处不在,即将成年的责任感与儿童快乐的不复存在所产生的压迫感与焦虑感等等,使得很多同学每走一步总是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学校就是给你跌倒后可以再爬起来的机会,你可以跌倒但必须爬起来,在重新站起来再出发的时候,老师可以搀扶你,但不会替代你。因为在你真正走上更广阔的天地之前,学校给予了你很多次自我修正调理的机会,这一点同学们务必珍惜珍爱珍重。如果把握了这样的机会就能大大降低今后的社会成本。我们不是独行者,现代社会也不会有独行者,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把自己的“心锁”打开,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和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有字之书,学习无字之书,向优秀的同行者学习,与优秀的人同行,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是想知道翻过这座大山之后山后面是什么,总是在想眼前这条路最远能到达哪里,那么,请大家牢记傅雷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错过中学有点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