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者的风景——建党百年全媒体采访行动】
百年春晖的精神图谱
记者 袁越菲 胡 杨 张小东 林佳萍 杜静静
核心提示
深秋,阳光映射下的白马湖,波光粼粼,宁静灵动,一如“春晖”给人的第一印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百年前,坐落在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便是领先于那个时代而觉醒的新文化教育试验田与练兵场。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朱光潜、蔡元培、叶圣陶……一代代名师先贤曾在这里任教、讲学。
时光荏苒,弦歌不断。从1908年创立以来,春晖先贤们提出的“人格教育”“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一直在白马湖畔延续发展,成为中国现当代教育思想的瑰宝。
近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循着百年前先贤的足迹,探寻百年春晖的精神图谱。
走进春晖中学,“与时俱进”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百年前春晖中学首任校长经亨颐题写的校训。“与时俱进”出自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的《中国伦理学史》。校训自题写之日起,便凝结成一种春晖精神,成为百年春晖革故鼎新、勇于拓进的永续动力。
2005年11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专程到春晖中学调研视察。时隔16年,春晖中学校长李培明回忆起那段往事仍感觉历历在目,“习书记嘱托我们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弘扬春晖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份嘱托,一直激励着春晖人砥砺前行。
教育的“理想国”
白马湖畔,春晖中学语文老师许珊珊沿着“春晖马路”缓缓踱步,走到丰子恺曾居住的“小杨柳屋”前,她停下了脚步。“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述的是那个时代一批文化大家的故事。”话音刚落,周围42双炽热、求知的目光投了过来。
趁着天气晴好,白马湖文学社再一次把课堂搬到了室外。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李叔同的“晚晴山房”、夏丏尊的“平屋”、朱自清的旧居,春晖中学校园内的文化名人旧居犹如一部记录中国现代文化的博物典籍。在许珊珊看来,把文学课堂搬到这里,既生动又直观。
一周一次的校本课程以社团形式开展,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由学生自己报名参加。其中,老牌社团——白马湖文学社尤其受到同学们喜爱。这学期的42个名额,一开学就被抢完了。“上一堂课是欣赏侦探小说,这一次,则是在名人故居和大师们进行跨时空的交流。”高一学生黄皖艳欣喜之余,禁不住开始畅想下一次的文学之旅。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夏丏尊、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相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名篇,“白马湖文学流派”也由此发轫。而今,白马湖畔,春晖学子对于人文知识的探索依旧孜孜不倦。
“每个中国教育人的梦里,都有一个春晖中学。”曾有教育家这样评价春晖中学。
二十世纪早期,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得到上虞富商陈春澜先生的资助,在位于浙江上虞的白马湖畔创建了一所新学校,并将之打造成了一个教育的“理想国”。一大批追求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名师先后来到这里。据春晖中学的校史记载,1921年到1925年间,就有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蔡元培、俞平伯、陈望道、黄炎培等20余位中国近代教育史、文学史上的大师巨匠在这里执教、讲学。
随着他们的到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勃兴,进而影响全国。
1923年,春晖中学兼招女生入学,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举。同一时期,清华大学围绕是否招收女生的争论,整整持续了9年,直到1928年才实现男女同校。
同年,春晖中学大胆实行选修课制,除必修科目外,设立世界语、日文、翻译、新闻纸等近30门选修课程。
那时的春晖,不仅是新文化教育的试验田,更是教育强国、民族振兴的改革地。其绽放的曙光,映照全国、经久流芳。
求知的“伊甸园”
午后,悠扬舒缓的乐曲声从春晖中学音乐教室传来。“这首曲子也被称作‘入梦乐’,大家可以找一个舒适的坐姿,深呼吸静静感受。”音乐老师罗建山放低声音,缓缓地说道,“也可以闭上眼睛,让音乐带你们进入梦乡。”
这是春晖中学的一堂艺术课,即使在课业最紧张的高三,艺术课依旧保持着一周一次的频率。课堂上,24位高三学生保持着自己最舒适的坐姿,静静欣赏着音乐。“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们松弛紧张的神经,消除一天学习后的疲劳。”罗建山说。
教学楼外,攀岩场地传来阵阵加油呐喊声。在专业攀岩教练的指导下,同学们身手敏捷,向着顶点奋力攀爬;白马湖中,春晖赛艇小队正在紧张训练,队员们劈波斩浪、奋楫前行……
“把学生培养成健康、健全的人,是春晖中学不变的教育追求。”李培明说,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春晖中学开设了70余门精品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大多与高考无关,能一直坚持下来,靠的是学校的坚守、老师的付出、学生的支持。“你看,迎面走来的这些学生,是不是个个开朗、阳光?”李培明话语里是满满的自豪、欣慰。
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中国当代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百年前,春晖中学已经有过诸多求索和实践。首任校长经亨颐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健全之国民。“在春晖的必修科目中,体育课比重很大。”今年75岁的严禄标老师曾在春晖中学就读、任教,在他的回忆中,他就读时学校就设有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等,各类体育设施一应俱全。
根据校史记载,1930年,春晖中学举办了一场秋季运动会。“当时其他学校几乎没有举行过运动会,这是一场纯粹以运动为目的、全面展示人的运动技能的活动,这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严禄标说。校长经亨颐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致辞:“本校如能以体育著闻,却是深所盼望的事。因为所谓健全精神宿于健全身体,诸位将来立身行事皆基于此。”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春晖始终坚持“健康、健全、有用”的教育目标。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中,春晖中学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信念的守望者
阳光从落地窗照射进来,在阅览室的沙发上留下斑驳的光影。边上的“水吧”供应着种类丰富的咖啡,学生们刷卡就能消费。一所中学配备3个图书馆,且每一个都配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这让采访团一行有些惊讶。
“阅览室利用率高吗?”记者不禁问道。“双休日来看书的学生比较多,但平常一般不会坐满。”李培明坦言,“但教育不能单纯从功利的角度去考量,只要有学生需要,就要尽量去创造条件。”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春晖中学坚守着这份信念,有时甚至不计得失做点“傻事”。百年前,为拓宽学生眼界,学校规定教师1月3次开展“五夜讲话”。夏丏尊讲《都市与近代人》,姜育文讲《人人必需的科学知识》,刘薰宇讲《牛顿和恩斯坦》,朱自清讲《团体生活》,这些内容都被收录在当时的校刊《春晖》中,内容涉及百科知识、读书方法等方方面面,有时还附以实验和演示。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就是要打好底子、厚植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春晖一直坚持的。”上虞区教体局副局长华相炯说。
如今,春晖中学每月都会出一本《春晖读本》,里面会选录与春晖相关的作品以及当代学者研究春晖中学的文章,还会选录时文。“确实有些学生会不感兴趣,或者功课太忙无暇顾及。但如果有一部分学生看,或者有学生看了其中的一部分,对于其中的一篇文章有所触动,教育的效果就达到了。”李培明说。
得名于《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仰山楼”,是春晖中学一处地标性建筑。中西合璧的仰山楼,曾是老春晖的教学楼,现如今,它已成为承载着春晖百年历史的校史馆,与名师馆、白马湖图书馆一起,成为春晖文化、春晖精神的见证者。历经百年,春晖中学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追求,但同时,她也在应时代要求而变,在不知不觉中渐变。
自2005年起,春晖中学开展文化德育和学科建设两大工程,推进课程改革:校园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植物园,形成《春晖家园 植物篇》;深厚的人文积淀,璀璨的文化思想,让《上虞百年春晖》成为学生必读书目;从周国平的《哲学与人生》到中村修二的《通向诺贝尔之路》,“春晖讲堂”再展风采。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太空授课,春晖中学作为全国太空授课的3个直播点之一,与天宫来了一次“天地对话”。
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春晖人,是幸福且懂得感恩的。39岁的春晖校友沈一诺参与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工作,接受其他媒体记者采访时,专门提到春晖中学的天文台,因为这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不少春晖学子从这里毕业后,又回到母校执教,一干就是一辈子……学会了学习方法的春晖学子更是后劲十足,数据显示,最近几年,考上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春晖学子,学习成绩依然冒尖,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春晖中学厚重且灵动的文化底蕴。而“与时俱进”,既是春晖中学的文化根脉所在,也是其在新时代负重前行的不竭动力。
记者手记
润物无声
白马湖畔,象山之麓,有校驻此,是为春晖。
全面发展、快乐学习,这些关键词都让上虞这所百年中学声名在外。但怎样才算“学得活泼,活得自由”,最有发言权的应是春晖学子。
采访过程中,我拉着好几位学生聊天。其中高三学生田义凡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感觉高三和高一、高二并没有太大区别,体育课、艺术课一节没少。”说这话时,他一脸轻松。我看了他的课程表,每周一节艺术课、两节体育课,每天还有一堂活动课以及上、下午各20分钟的课间操。粗粗估算,一个高三学生一天的运动时间远远超过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天1小时运动量。不仅如此,学校还开设了攀岩、网球等多种体验课,这些都面向高三学生开放。
高三学生王佳鑫跟我分享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早上5点半左右起床,晚上9点半学校宿舍楼熄灯后就寝,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基本能够保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是春晖中学始终倡导的。
学生们就是在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正因为如此,对于母校,他们充满了感恩,萦绕着牵挂。
春晖中学2021届毕业生钟柯阳通过强基计划进入清华大学致理书院学习,接到录取通知后,他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他写道:“在春晖的学习,总体来说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相比于其他学校,春晖有其独特的风格。美丽的景色、宽松的学习环境、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体育也特别重视。我度过的是充实而快乐的三年。”字里行间,满是对母校的感恩。
今年6月,搭载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39岁的春晖校友沈一诺参与了此次发射和对接任务。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有个航天梦,春晖中学的天文台就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此次“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中,有好几位同事曾在春晖中学求学。每次说起自己的母校,他们总是眼中放光,满是感恩和自豪。浓浓的母校情结,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子女,其中不少人也追随父辈,选择到春晖中学就读。
百年春晖,润物无声,隽永绵长。
(林佳萍)
亲历者说
在不变中渐变
春晖中学退休教师 严禄标
我今年75岁,曾是春晖中学的学生,后来又到春晖中学任教,2007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我又留下来负责春晖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一待又是14年。前前后后在春晖中学学习、工作了45年,几乎大半辈子都在白马湖畔度过。
要说春晖中学的变化,的确很大。我读书那会儿,学校面积不足100亩,仰山楼是学校唯一的教学楼。但现在,学校已经扩展到500亩。朱自清曾在《春晖的一月》中写道:“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噪音……”这条路就是“春晖马路”。现在,“春晖马路”依旧保留着,与春晖中学北校门相连,只是原先的煤屑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路。春晖马路一侧是白马湖,另一侧是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李叔同的“晚晴山房”、夏丏尊的“平屋”、朱自清的旧居等春晖中学文化名人旧居。一届又一届春晖学子,在这里上开学第一课。
当然,春晖中学更多的是不变。1963年,我在春晖中学念高中,记得那会儿除了文化课,学校还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课。体育课内容十分丰富,学校里有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让周边其他中学的同学羡慕不已。
我读书时,老师们经常说,教育就是要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后来,当我回到春晖中学教书时,这一理念也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的教学工作。
春晖中学有着独特的精神风骨、文化传统。所以,1981年,我被分配到春晖中学教书时,既欣喜又自豪。那一年,学校恢复了春晖讲堂,不过那时叫作校友讲师团,令我没想到的是,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新老师竟有机会站在讲堂上为学生作讲座。因为我很喜欢鲁迅,便作了一个题为《鲁迅先生生平与诗歌》的讲座,全校的师生都来了,大礼堂内师生们热烈的掌声让我终生难忘。
春晖教学楼里挂着的春晖文化名人画像,有一幅是在白马湖畔度过半个世纪的普通教师陈宗秀。春晖中学是包容的、开放的,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真诚付出,也感染着每一位学子。
本文发表于2021年11月20日《绍兴日报》